李大霄:3月制造业PMI结束三连跌 是股市重大利好(3)

www.yingfu001.com 2014-04-01 13:14 赢富财经网我要评论

  “国六条”也扶不起的股市

  戏从一开始就唱错调了。

  最值得资本市场引以为傲的,是它卓越的定价能力。就好像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一样,“有价证券”的科学定价机制,和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的自由交易,是资本市场值得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理由。

  任何形式的资产,都能通过证券化的形式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价格,这让资产在不同持有人之间流转成为可能。而流转的过程,则能产生融资和投资的效应。前者服务了实业资本,后者吸引着金融资本。这样的过程,才能顺理成章。

  但作为整个过程的起点,定价恰恰成了20多年来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短板——专业机构科学定价能力不足,影响定价的资本市场供需结构存在人为调控因素,而作为金融资产定价基底的利率市场也没有实现充分的市场化……

  顶层设计者从一开始就给A股扣上了一顶“融资市”的帽子,这一举动本身就标志着市场的建设者已经坐在了实业资本的身边,更给所有市场行为的“价值观”定了调——全面服务实体经济。

  诚然,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环境无法满足A股科学定价功能的实现,因为整个国家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也才刚刚起步,各领域的定价体系都有待完善,何况股市。各种计划经济的影子,当时或多或少地倒映在了A股的平台上,譬如最初采用的IPO审批制。

  但整场戏至今唱了20多年,挑台唱戏的班子都换了几代,可这顶特殊情况下戴上的“融资市”的帽子,还是没能摘下去。

  就在眼下,资本市场一如既往地迎来一波“春耕”般的改革热潮,但“培育融资市”的思维依旧根深蒂固。近期在证监会层面,从优先股政策落地,到IPO规则调整,甚至“全面放权”并购重组的审批……肖钢又将改革节奏调整到“快进模式”。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罕见地聚焦资本市场,一次性提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六条举措,包括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规范发展债券市场;培育私募市场;继续推出大宗资源性产品期货品种,逐步发展国债期货;促进中介机构创新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等。

  这一被概括为“国六条”的政策,让业内忆起了2004年1月31日颁布的“国九条”《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者曾推动过上证综指在2个月时间爬升200个点,刷新2002年以来的阶段新高。

  但截然相反,这一次,证监会连环新政配合“国六条”密集发布,却促成大盘连续跳水,继上周三收阴后,上周四沪指又下跌17个点,深成指下跌71个点,创业板下跌近50点,达到马年春节开市后的最低点位。何以至此呢?还是那句话——“戏”压根就唱错调了。

  上述新政虽然方向不一、措辞各异,但都围绕着同一个对象展开——融资功能。优先股为蓝筹军团融资而来,IPO为场外嗷嗷待哺的拟上市公司融资而来,而并购重组放权同样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重要一步,更为接下来的国企改革铺路。同样,让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自然也是“国六条”的核心思想。

  显然,监管者20年后依旧坐在产业资本的一侧,如此思维下推动的改革,对于广大投资者则意味着,又有一大波融资、套现的需求,正瞄准投资者的钱袋子狂奔而来……一则则积极的改革新政,就这样成了短期空头活跃的催化剂。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网站显示,证监会宣布优先股政策落地当周,证券市场银证转账资金净转出28亿元,近三周首次出现净流出。同时结算资金期末余额5822亿元,自2月初以来首次跌破6000亿元。市场资金流露出明显的离场趋势。

  供求关系对于价格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中国资本市场的需求面却和政策节奏息息相关,需求规模本身是由市场建设节奏、审批节奏决定的,这种非市场化的局面导致供求关系不可能没有矛盾。

  一方面,政策节奏慢,会形成人为性的资源稀缺,引起股票哄抢,去年创业板指数的高企便是其一;另一方面,政策一旦突然放行,又会造成短期资金需求面扩快膨胀,导致流动性供不应求,譬如当下人们对IPO的恐慌。

  供给端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宏观来看,以海外资金为代表的机构入市节奏,是由监管层牢牢“控盘”的,而未来包括养老金在内的长线资金,其入市进程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政策。微观层面,IPO配售过程对询价和获配资格的设定,使得一级市场成了“少数人的游戏”。

  某种程度上,A股的价格中枢,不在基本面、不在市场化的供求面,而在政策面,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政策市。当下,如兼并重组、IPO注册制一般,单方面在需求端放权,所造成的更为激烈的供需矛盾,实际上是在为之前的“非市场化”买单。

  所以,这出戏应该怎么唱呢?回到根本问题上来,在资产的基本面之外,机构的定价能力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了A股的定价水平。因此,培育专业化程度更高的机构队伍,对各类型机构定价行为形成引导和约束机制,捋顺供求关系,打击一切有违市场公平原则的交易行为,才是监管层的基本工作。而要完成这几项工作,自然离不开审批放权、充分市场化和法制建设。

  至于“支援经济建设”,还是交给广大投资者来推动吧,着实不该由证监会和交易所日日念叨着。(新金融观察报)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虞凌云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2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