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永恒的瞬间

www.yingfu001.com 2014-02-19 23:00 赢富财经网我要评论

  本书记录了新华社优秀的摄影记者们的工作状态、摄影作品,乃至人生经历

  《那些年那些事: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故事》

  付玲著

  新华出版社2013-12

  新

  华社有30多个国内分社,170多个国外分社,专职摄影记者数以百计。他们充满激情,忠实履职,为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那些年那些事:新华社摄影记者的故事》一书,翔实记录了新华社这个庞大家族中摄影记者们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付玲在新华社摄影部工作逾20个年头。据说不拘小节的摄影记者们,常挤到她办公室内的长沙发上,东倒西歪,抽烟喝茶,谈天说地,充满喜怒哀乐。与记者们的相知相交,促使她在《摄影世界》杂志上辟出专栏,推介这些摄影大仙们。而这些文章,又集纳构成了这本新书。

  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个的生动场景,记者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新华社四川分社的大楼“吱吱”作响,人们纷纷外逃,摄影记者陈燮却本能地向楼内跑,从办公室取出相机,一口气跑到13层楼上,去拍摄震后街道上混乱的人群。然后,跑回办公室,向编辑部发稿。几乎就在照片传到北京总社的同时,通讯就中断了,他的照片成为新华社发出的第一张地震报道。尔后,他急驰汶川灾区,拍下了著名的“吊瓶男孩”的照片:男孩手举吊瓶站在废墟上,身边是压在水泥板下的“夹缝少年”,两人的神情震撼人心。这张照片刊登在次日国内各大报纸头版。在纽约、洛杉矶的大街上,人们拿着刊有这张照片的报纸,为中国汶川募捐。

  还有参加了非典报道的王建民。在当年草木皆兵的恐慌之时,主动请缨进入北京小汤山非典医院。在一张纸都不能带出去的污染区里,王建民戴着目镜,套着隔离服,每天出入病房,聚焦会诊的医务人员。时任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知道他曾参加对越反击战,嘱咐他“这里不比老山,炮弹有声音,病毒可看不见、摸不着”。王建民一连七天,圆满完成报道任务。作为军事摄影记者,他还报道了神舟一号到九号的发射和回收,从通信卫星,到铱星、澳星,从北斗到风云,从神舟到嫦娥,镜头如影相随……

  在新华社记者群落中,有的拍摄过中外领袖人物的影像,有的与英雄美女零距离接触,有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与死神擦肩……当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身为国家通讯社的记者都被推上前线,跻身事件的中心,成为历史的观察和记录者。书中介绍了一位平凡的老记者,他亲历了一件至今没有公开的重大灾难--

  上个世纪的1975年8月,因连降特大暴雨,河南省驻马店、周口等地的几十座中小型水库,相继溃坝,几十亿立方米的积水似排山倒海,七个县市受淹,死亡超过3万人。8日凌晨6点,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敲开摄影记者樊鸣涛家的门,告诉他驻马店的几个水库溃坝,省委会议开了一夜,让他赶快去拍照片,向中央报告灾情。

  樊鸣涛8点赶到机场,乘坐空军的直升机进行航拍。飞机沿京广铁路南行,沿线只看到露出水面的树梢,稍高些的铁路路基和拧成麻花的铁轨。樊鸣涛用相机拍摄了汪洋中的一个个城镇、乡村、工厂,直到中午才返回机场。

  接连三天,他连续五次起飞,拍了十几个胶卷,并在飞机上写好照片说明。每次返回机场,都有分社同志接应,即刻乘飞机或火车,把胶卷和文字说明送往北京的总社,再由总社上报中央。三天中,他只坐在地上打了几个盹。多年后,他回忆说,我不觉得那些照片有多了不起,但那三天我敢说全国就我一个记者在现场!由于那时国家经济极度衰弱,应付灾难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不搞所谓的负面报道,外界很少知道那次洪灾的损失,但樊鸣涛尽到了记录历史的责任。

  这本书还充满了女性作者的文字特点,内容平实而细腻,一个个故事独立成篇,又贯穿一条潜在的主线。读过此书,让人抽丝成茧,至少有如下三点感悟。

  一是新华社有着团结互助,奖掖后者的浓烈氛围。三峡工程开工典礼时,新华社拿到三个采访证,其中一个证件可以到任何位置拍摄,当时总社的樊如钧等老记者把这个证件给了年轻的记者杜华举,让他去拍国家领导人为工程揭幕。尔后的十多年中,杜华举拍摄了三峡的数万张照片,号称“杜三峡”,但他不忘是新华社的前辈培养了自己。在一次全运会上,老记者胡越拍摄了朱建华打破世界纪录的瞬间,并获得全国摄影大奖。事后有人说新华社记者有场内拍摄的优势,殊不知胡越把唯一的场内证件让给了社内年轻的同事,他是站在观众席里,靠精湛的技艺抓拍的。

  二是新华社的业务管理颇具独特之处。为了开扩记者的视野,适应更广阔的社会土壤,国内各分社的记者不断交流,甚至国内和海外记者也相互交换。如云南、甘肃、山西等边远或内地分社的摄影记者王长山、武斌、申宏等,都曾被派驻海外,完成许多国际重大活动报道,增强了他们的采编能力和国际视野。当然,更多的新华社记者坚守自己的独特领地,最终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如,青海分社记者王精业多年研究青海湖鸟岛,有时上岛一住就是几天,中学生物课书的封面,乃至中国邮政的明信片都使用了他拍的鸟岛照片。

  三是新华社的摄影记者大都是有着强烈情怀和个性的人。他们比文字记者更加有趣而充满活力。这正如新华社总编辑何平所说:文字记者是以历史的逻辑解读当下,摄影记者则是把眼前的瞬间变成永恒。书中生动记录了25位摄影记者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不矫情,不跟风,凭着自己独特的感觉投入工作。西藏分社摄影记者觉果,曾数百次重返青藏铁路工地,虔诚地记录西藏融入世界的历史进程。他送给妻子一匹马作为礼物,并在纳木错圣湖畔举行了婚礼,敬畏与浪漫是那般和谐。

  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应邀为此书作序,他说:“只要看一眼中外摄影大师拍摄的经典照片,就会深感文字之苍白、笔墨之多余。然而,图片也有其天生的局限,长于具象而拙于抽象,由此,文字的优势就得以凸显了。”他概括说:“无论文字还是摄影,都是在见证时代的变迁,都是在对历史作真实的记录。”如今,音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闻摄影带来巨大挑战。在奥运会上,国外一些摄影记者利用高清便携DV,拍摄动态影像和截图数据,选择作为新闻照片,而对一般读者而言,则是看到发表在媒体上的照片就够了。对记者背后艰辛的理解,有时也是对照片内容的解读,凝固于方寸间的表达,更显示出记者的学养和敏捷。

  据说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存储着700多万张照片,这是新华社历经80余年的几代摄影记者的宝藏。这些历史的沉淀,能唤起人们记忆深处许多耳熟能详的人和事,也召唤后人以崇高的新闻理想,记录历史,见证未来。

  (作者为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一周书情

  《城市里的陌生人》

  [美]张鹂著

  袁长庚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01

  本书所展示的,是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

  《羞耻与必然性》

  [英]伯纳德·威廉斯著

  吴天岳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01

  作者以其特有的敏锐和深邃重回荷马史诗与希腊悲剧和其他希腊作品,在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展示其中有关人类行动和经验的洞见,澄清基于进步主义历史观的种种误解。

  《两个故宫的离合》

  [日]野岛刚著

  张惠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12

  世界上有两个博物馆,都称自己为“故宫博物院”,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台北。它们曾经水火不容,而今却渐渐地在彼此靠近。

  《危险的愉悦》

  [美]贺萧著

  韩敏中/盛宁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06

  这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本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相关新闻
    • 征稿启事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址导航 | 虞凌云
    • 赢富财经网:www.yingfu001.com 简易域名:简易域名 版权所有 翻版必究!Copyright©2008-2022 沪ICP备10023616号-1
    • 赢富财经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免责声明,风险自负。广告商的言论和行为与赢富财经网无关,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 特别提示:赢富财经网不作任何“加入会员、承诺收益、利润分成”以及其他非法操作方式进行非法的理财服务。
    • 您有任何建议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
    • 上海网警网络110工商备案360安全检测